堅持運動的人,才知道的5件事
鬆浦彌太郎是知名暢銷書作家,《100個基本》、《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》,影響無數讀者。
在他就任《生活手帖》總編輯的前三年,雜誌社三十來位員工的生計是他最大的壓力,工作節奏和心理狀態都非常緊繃。
他越來越發現,生活裡你做出改變之後就能立刻有所收穫的事情,是非常少的。
努力的成果要被人清晰地看到,往往需要付出很長的時間。
但是人如果看不到肉眼可見的成效時,就會對自己做的事情感到迷惘。
當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努力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看到效果時,往往會迷失方向。
這種時候,只能繼續硬撐。
身體上無法消除的疲勞、持續緊繃的情緒,健康就亮起了黃燈,鬆浦彌太郎長了帶狀皰疹。
他去精神科開了有助於睡眠的藥物,但是臨到吃的時候又有些猶豫,被藥物催化的睡眠無法消除他的疲勞,也改變不了高壓的工作狀態。
“去跑個步吧!”
就這樣,在43歲的時候,鬆浦彌太郎走出家門,開始跑步。
可想而知,一個多年不運動、還帶著帶狀皰疹的人,即便穿上最好的跑鞋,也堅持不了多遠的距離。
即便如此,他還是堅持了下來,現在是一位50多歲能參加馬拉鬆的跑者。
有一些對生活的感悟,是只有運動之後才知道的事。
持續就是力量
一開始跑步,鬆浦彌太郎有極大的挫敗感。
自己才43歲,身體竟然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動起來,跑三百米就已經精疲力竭,“我的運動能力不應該是這樣”。
但是如果就這樣放棄,體力只會越來越差。
想到這一點,他選擇堅持一下。
從300米到500米,再到1000米,在跑步者眼裡只是不起眼的數字,但對他來說也是極大的成績。
就這樣,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,才能不勉強地跑完一千米。
有時候想要休息一天,但他發現,
所以,持續進行的事情只要暫停一次,馬上就會回到原樣。
無法持續,就看不見成果。
跑步如此,每天的飲食、瑣碎的工作、人際關係,也是如此。
事情不是做一次就結束,而是必須不斷創造下一次,一點一滴持續才會有成果。
欲速則不達
在鬆浦彌太郎開始跑步一年後,體力更好了,但是腳踝卻受傷了。
醫生診斷是“外側楔骨引起疼痛”,是運動的人經常會發生的損傷,主要原因是跑步姿勢錯誤。
和很多初級跑者一樣,抱著“去跑就好”的心態,內心很熱情,跑步姿勢卻很隨興,在這種狀態下每天跑,並不是好事。
欲速則不達,他才知道,初學者最好不要突然開始跑步,而是從走路開始練習。
具體而言,健走三千米最佳,然後慢慢加快步伐,最後再開始跑,這才是對人體最好的跑步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