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期缺錢的人,一定要戒掉這3個習慣
長期缺錢的人,一定要戒掉這3個習慣
王爾德說:“起先,是我們造就習慣。後來,是習慣造就我們。”
一個行為持續久了,就會變成下意識的一種習慣。而這種習慣,無形中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。
習慣成自然,好的習慣,可以讓一個人變得富有。壞的習慣,也可以讓一個人貧苦。
精神上是如此,物質上也是如此。
就物質來說,越是長期缺錢的人,通常都逃不開這三個壞習慣。
過於放縱的習慣
“及時行樂”,越來越多的人在實踐這四個字。
客觀來說,人生是需要及時行樂的。但不少人,只淺顯地做到了表面意思,“及時行樂”演變成了“及時放縱”。
有多少花多少,不節制地放縱,剎那的快感,很容易毀掉一個人。
之前看過的一個新聞:
從事時尚行業的夏女士,每天都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奢侈品。
她個人的月薪收入並不低,開始接觸這個行業時,購入了一些必要的奢侈單品,以備工作之需。
幾年之後,人更為精緻了不假,但卻負債幾十萬。
身處這個行業,每天接觸到各種大牌各種精緻的時尚達人,久而久之,她也覺得自己和這些人並沒有什麼區別。
於是,人家有的限量包,她貸款去買。不斷地放縱自己,去滿足自己上流階層的人設。
最終,拆東牆補西牆,也償還不清債務。
“對自己好一點”,其實一點也沒錯。但對自己太放縱,就很容易導致一個人,長期陷入缺錢的無底洞之中。
戒掉放縱的習慣,享受該有的生活,而不是透支生活。
太愛比較的習慣
古語講“知足常樂”,告誡世人,不用去和別人盲目比較,要珍惜眼下擁有的。
但生活中,人們卻常有一個難改的壞習慣:太愛與人比較。
我的一個表姑,就是這樣一位典型代表。
早些年,雙開門冰箱對村裡人來說,還是個新奇玩意。恰好表姑的鄰居家經濟實力還可以,拖回了一台大冰箱。
表姑上人家裡觀摩完之後,回來吵著鬧著要買一台一模一樣的。
這麼多年,除了冰箱,鄰居添一樣物件表姑就死活也要添一樣。最離譜的一次,拿著幾個孩子的學費,偷偷去給自己買了代步車。
那次之後,家裡再沒縱容過她。明確告訴她,再鬧日子就別過了。
經常聽人說,人,要貴在有自知之明。
活著的時候,要爭上游是肯定的。日子必然是想越過越好的,見著人家的好生活,也要努力去打拼自己的好生活。
打拼,不是盲目去比較。一旦只習慣了比較,就會變得索求無度。見什麼好就想要什麼,不顧及自身的經濟實力。
盲爭一口氣,這種最不要得,日子只會越過越窮。
常抱怨的習慣
有一個想像,雖然不完全準確,卻也說明瞭不少問題。
“越喜歡賣慘抱怨的人,越賺不到錢。越是哭窮,越是沒錢。”
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,叫“習得性無助”。
在“覺得無助—表現出無助—加深無助的觀念—表現出更嚴重的無助”的惡性循環中,除了抱怨,不會做出任何實際性改變。
習慣抱怨,一遇到問題的時候,首先就是怨天尤人,怪這個那個對自己不公平,直呼自己的遭遇太慘,運氣太差。
是人都會有消極的時刻,都會有風風雨雨的日子。有的人長嘆一聲之後開始積極應對,越難越能迎面而上。有的人則恰恰相反,一點小事就怨天怨地,越活越沒精神氣。
常常抱怨,彷彿全世界都對她有虧欠。一不順心,就不停的數落指責,直到心底的怨氣撒完才會罷休。
越是如此,越覺得不滿。身邊的人也會離她越來越遠,誰也不願意天天聽這樣的抱怨。
人氣都沒了,還哪去賺錢。
放縱、比較和抱怨,這三個壞習慣不戒掉,一個人始終是難以富裕起來的!